科技成果(知识产权)详细信息

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

申请对接

成果第一完成单位/个人: 早晚兼用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
联系地址: 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74号
主管单位: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
成果名称: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
成果分类: 知识产权
项目类别: 植物新品种权
研究形式: 独立研究
知识产权联系人: 姓名 *** 固定电话 *** 手机 ***
电子邮箱 *** 传真 ***
关键字: 超级稻新品种
参考金额: 面议
前沿技术: 其它
新兴技术: 其它
应用行业: 农林牧渔
目前应用状态: 产业化应用
立项及投融资情况: 其它
成果介绍:

项目针对广西稻区复杂的气候生态特点以及缺乏超级稻品种的现状,通过构建分子育种技术体系,聚合广亲和、高产、抗病等基因,结合病区自然鉴定和穿梭育种,创新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水稻不育系和强优势恢复系,经过十九年研究,育成了广西第一、第二个超级稻品种及后续超级稻新品种;创制了籼粳中间型低温敏两系不育系2个和强优势恢复系3个;申请了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、发明专利5个,制定广西地方标准2项,发表论文21篇;累计推广面积1926.4万亩,新增总产值30.47亿元,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;同时研究了两系杂交稻安全繁、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。
本成果在早晚兼用型超级稻品种选育及两系杂交稻安全繁、制种技术方面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。
1.利用籼粳架桥和分子标记技术聚合了广亲和基因S5、抗稻瘟病基因Pita、高产相关基因Ghd7、tac1等,创制了籼粳中间型低温敏两系不育系桂科-1S 和桂科-2S,强优势恢复系桂582、桂7571 和桂831,发明了“水稻粒长基因GS3的功能标记及其应用”、“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1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及其专用引物”和“水稻不育基因pms3的特异性功能标记及其应用”,丰富了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;
2.利用创制的优异材料,创新了"一种一年两熟两系超级稻选育的方法”,育成了广西第一、第二个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 号和特优582,以及后续超级稻新品种特优7571和特优831,实现了广西超级稻育种零的突破;
3.系统研究了两系杂交稻安全繁、制种高产技术,基于广西气候特点,确定了安全制种基地,创新了“一种两系超级稻亲本桂科-2S 原种的保优高产繁殖方法”,制定了《超级稻-桂两优2 号高产制种技术规程》广西地方标准,为广西作为全国两系杂交稻安全繁、制种主要基地提供了技术支撑;
4.针对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早、晚兼用特性,进行了生态适应性、高产生理及抗逆性等全面研究,创新了广西“早造超级稻+晚造超级稻”栽培新模式,制定了《早晚兼用型超级稻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》广西地方标准,创造了超级稻大面积早、晚两季亩产1425.34 kg的记录;

已实现成果转化或前期应用示范情况:

本项目持续育成了早、晚兼用型超级稻新品种,实现了广西超级稻育种零的突破,丰富了广西超级稻品种的熟期配套和类型配套;采用的育种方法和技术,被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借鉴,创新的育种材料、育成的超级稻品种被国内同行应用,显著地提升了广西乃至全国超级稻育种水平;

转化应用市场前景: